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也是土家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基本信息
摆手舞,土家语称 “舍日巴”“舍巴巴” 或 “舍巴格痴” 等,意为敬神跳,主要分布于重庆、湖北恩施、湖南等土家族聚居地区。2006 年,湖南省湘西州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 年,重庆市酉阳县、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关于其起源,学界说法众多,有起源于远古时代宗教祭祀、古代巴人军前歌舞 “巴渝舞” 等说法,也有观点认为其与土家族 “过赶年” 习俗有关,人们普遍认同的是其源于土家先民为纪念教会他们生产活动的天神格里嘎煞。摆手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与原始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前身是反映祖先狩猎、繁衍生活的 “毛古斯” 舞。
舞蹈特点
- 动作特点:动作韵律为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有单摆、双摆、回旋摆、雀跃等动作。基础动作是 “摆”,包括人体肩、胸、臂等部位协调运动,摆动时身体整体转动,双臂和双手在身体两侧自然甩开,手部动作多但幅度小,且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膝部微屈颤动贯穿始终,每一个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
 - 表现内容:动作类别丰富,有模仿动物的如磨鹰搬鸡、大鹏展翅;模仿生活的如打粑粑、梳头;生产性动作如摆出苞谷、割麦子;娱乐性动作如单摆、双摆;祭祀土王宴会舞动作如朝拜、耍浪子等。
 - 音乐特点:以大鼓和锣作为伴奏,锣鼓点雄浑、深沉、稳重,速度和情绪有变化。舞蹈间隙有土家山歌,如坡头腔和沿河腔,坡头腔的蜜蜂头 “嗡嗡嗡” 声是一大特色,山歌与吹奏乐、打击乐融合,使舞蹈具有浓烈原始特色。
 - 服饰特点:服饰为统一式样,无男女之分,人们头上裹刺花头巾,衣裙绣花边,妇女喜欢佩戴耳环、手圈、足圈等装饰品。
 
舞蹈种类
- 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参与人数多、时间长,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 7-8 天,多在摆手堂中举行,主要祭祀祖先八部大王,会模拟战争场面。
 -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参与人数少、时间段短,每年在各村寨举行一次,历时 1-2 天,多在本民族祠堂中举行,主要祭祀田好汉、向老官人以及土王,表现农事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