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连响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的传统舞蹈,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与发展

肉连响起源时代无详考,源自早期的乞讨艺术 “泥神道”。民国时期,利川城区及一些乡镇,有人在寒冬腊月赤裸上身,涂满稀泥,双手拍打沿街行乞,这便是 “泥神道”。当地民间艺人吴修富悉心模仿和研究,并融合了秧歌舞、耍耍、跳丧舞、连厢等民间舞蹈动作,配上 “莲花落” 曲调进行表演。20 世纪 80 年代,利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与吴修富等人对其进行挖掘加工整理,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

表演特色

  • 动作特点:肉连响多由男子表演,动作主要有 “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 等,舞蹈语汇有 “雪花盖顶”“喜竹盘根” 等。表演时胯与肩和谐扭动,腿上动作丰富,两边送胯幅度较大,腿部多颤,且讲究 “圆转”,顺着拍击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
  • 节奏韵律:表演时无需乐器伴奏,仅以手掌击打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同时口内以舌颤动发声击节,拇指与中指用力弹搓,形成独特的舞蹈节奏,粗犷豪放,节奏感、韵律感极强,被誉为 “东方迪斯科”。
  • 服饰装扮利川市人民政府:表演者不分春夏秋冬,一律只穿一条短裤,上半身赤裸,展现出原始、质朴的艺术风格。

传承现状

肉连响的主要传承人有吴修富、刘守红等。其中,刘守红自 2006 年起探索 “非遗 +” 传承模式,培训带徒传艺 10 余万人次。但由于肉连响表演对动作要求极高,习艺者不多,传承链仍较为脆弱,需进一步加强保护。

文化价值

肉连响与利川灯歌、利川小曲一起,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 “三绝”,是土家族的 “绝舞”,对于研究土家族人文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