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咂酒
喝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现象。
- 历史渊源:咂酒的历史十分悠久,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盛行于土司时期。据传说,土家族咂酒的形成与明代土家族土兵赴东南沿海抗倭的战事有关,土家族人为让子弟兵按时奔赴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兵咂一口,以此传成习俗。
 - 制作方法:将五谷杂粮煮熟,倒入簸箕内摊开扒散,拌均匀酒药,大约 10 公斤米拌两三颗酒药,待冷却还有些许余温时,舀进锅里并洒上热水,加盖密封好后抬到楼上捂热发酵。冬天需用棉被盖在锅上增温,大概要三天三夜才能完全发酵,热天则要两天三夜。发酵后舀入坛子里,三天以后,掺进同发酵好的酒槽等比例的水,使其汁糟分离,密封一段时间后即可饮用。
 - 饮用方式:饮用时,先开坛注入沸汤,将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这根竹管被称为 “咂篁”。先由一人吸 “咂篁”,称为 “开坛”,然后彼此轮吸。每客一吸,主人就注一次水,要保持坛中酒液不歉不溢。如果吸时酒液歉溢都要罚再吸。
 - 文化内涵:咂酒围众人共饮于一坛,蕴含着津液交流、共享一瓮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 “和” 的思想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表现了土家族崇尚礼仪、热忱待客、纯朴厚道的民族性格,是土家族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