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赶仗,又称赶山

赶仗,又称赶山,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人民的传统围猎习俗恩施州人民政府。

  • 活动时间:多在秋后农闲季节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天,其中隆冬时节是最佳赶仗时机。此时大地冰封雪盖,野兽难以觅食,会在雪地上留下脚印,便于猎人追踪。
  • 参与人员与分工:通常以村落为单位,由三五人组成小组,也可多达数十人。活动有严密的分工,一般分为侦察组(理脚迹),由有经验的猎手组成,负责寻找、跟踪猎物;堵卡组,由枪法准、刀法快、沉着勇敢的人组成;闹山组,由嗓音洪亮、眼快、脚快的人配猎狗组成;围场组,人数不等,男女老少都可参加。
  • 工具与装备:猎人通常肩背铁铳,腰缠果肚(装弹丸的褡裢)和药角(装火药的牛角),并带着猎狗一起进山围猎。
  • 活动流程:赶仗前要祭梅山神,祈求好运和丰收。之后,先由有经验的猎人在山上侦察,在野兽必经的险要路口设网,由一人把守,称为 “坐呛”。另两人任 “赶脚”,循野兽足迹将其赶出山林,两旁还安排若干人吆喝,称为 “吼野呛”。猎物触网就擒后,司号人吹三声牛角号,称为 “倒山角”,表示猎物已到手。老猎手还要在山上扯七根茅草塞满猎物口中,表示 “封嘴”,然后抬着猎物鸣角凯旋。
  • 猎物分配:进村后,要再谢梅山神,然后解剖猎物。按既定规矩,主枪手得兽头、兽皮和血口肉,放猎狗者得后腿,其余成员分 “骖笼壳”(胸腹肉),内脏用于集体聚餐,遵循 “上山打猎,见者有份” 的原则平均分配。
  • 文化意义:赶仗作为原始渔猎活动的延续,蕴含着土家族的祭祀文化与协作精神。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该活动逐渐由生产劳作转变为休闲娱乐形式。

赶仗活动有许多禁忌,如逢 “戊” 不赶山,因 “戊” 与 “误” 谐音,恐有误事。这些习俗和规矩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