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历史渊源

其技艺雏形于秦汉时期,当时已成为纳贡的名品。后经历代发展,成型于两晋,成熟于唐宋,精于明清。1957 年随土家族民族身份确认正式定名。

制作工艺

  • 原材料:主要原材料是棉、麻、丝,以红、蓝、黑色线为经线,各种彩线作纬线。
  • 织造工具:通常使用斜型腰机进行编织。
  • 编织方法: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传统方法手工挑织而成。从纺线、牵线、装筘、捆杆上机、挑织到后期整理,需经过 20 余道工序。织者需将绊带套于腰间,拉紧经线后,用挑子勾起成束的经线,“喂进” 花纬线,经纬交织后,用木梭刀打紧实,过程中眼手配合要求极高,眼看着背面,手织着正面,织毕翻面后图案才成形有序、平整。

图案与色彩

  • 图案题材:多达 200 余种,取材广泛,涵盖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等,还有特殊的勾状纹样,如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图案构图均衡对称,纹样丰富饱满。
  • 色彩搭配:多用亮色搭配,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对比色,底色以黑色和蓝色为主,遵循 “白配黑,看不舍;红挨黄,亮晃晃;要想精,加点青” 等民间配色歌诀,色彩鲜明热烈。

文化意义与应用

  • 文化象征:西兰卡普记录了土家族的风俗和情感,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土家族姑娘爱情的象征,她们织出的花样愈多,就愈被土家小伙子喜爱。
  • 生活应用:很早就和其他珍贵的土特产如虎皮、麝香、楠木等作为贡品送往京都。民间则用其做被面、桌围、椅垫等,每逢节庆日,土家族人跳摆手舞时,西兰卡普又成了跳舞者精美的披甲。如今,已由过去单一的形式发展到沙发套、壁挂、旅游袋、服装等多种形式。

传承现状

西兰卡普于 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有唐洪祥、谭艳华、谭艳宾等一批传承人致力于其保护与传承。他们通过开办培训班、研发新型织锦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开发新产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西兰卡普织造技艺。

评论